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院情动态 »

廖志伟:聚力打造水利“四区” 赋能加快建成支点
作者:厅网    来源:其他     日期:2025-05-22


湖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 廖志伟

为深入贯彻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全面落实湖北省委关于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部署要求,湖北省水利系统围绕“七大战略”任务,推动全部工作向支点建设聚焦发力,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改善、水资源利用、水产业发展、水管理优化、水文化弘扬,以水工程科学建设守牢安全底线,以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激发改革活力,以水资产盘活优化增强发展动能,努力当好支点建设的安全底板、改革样板、发展长板,全力打造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先导区、国家水安全战略保障区、水利改革发展示范区、流域区域协同治理创新引领区。

打造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先导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要立足湖北水网区位优势,高效对接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高标准打造湖北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巩固和发挥湖北水网在国家水网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辐射作用,促进中部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助力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加快推进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工程建设,畅通长江、汉江行洪通道,做好引江补汉实施全要素保障,加快推进鄂北二期等在建项目建设,推动国家水网互联互通。

全力打造湖北骨干网。全面推进省、市水网先导区建设,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推进各层级水网协同融合。全力保障水资源配置工程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高标准打造湖北安全韧性现代水网,提升湖北水网辐射、支撑、保障中部地区发展能级。

不断优化农田灌排网。落实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谋划布局一批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推进重点易涝区治理,构建全省高效、安全、韧性的灌排体系新格局,夯实荆楚粮仓灌溉根基。

加快提标农村供水网。充分挖掘现有水源调蓄工程供水潜力,分区分类分期推进小型引调水、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小型供水标准化工程加快应急备用水源建设,优化健全工程长效运行管护机制。强化数字赋能,推进县域标准化建设,加快形成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格局。

稳步建设数字孪生水利网。加快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工程、数字孪生水网建设,实施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夯基提能行动,完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以水利感知网、水利信息网和水利云为基础,以开源数据大模型为手段,构建省级数字孪生水网平台。

积极推进融合发展网。推进水网+”航运融合发展,统筹推进长江、汉江以及江汉平原水网等具有航运功能的骨干河道洪水通道、输配水通道、水运航道协同建设,加快推进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协同推进汉湘桂运河建设。推进水网+”能源网,协同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实施小水电绿色改造和现代化提升,统筹推进水风光储综合基地建设。

打造国家水安全战略保障区

湖北坐拥“三江两库千湖”,水是湖北最大的自然禀赋,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是国家战略水源地,确保“江湖安澜、碧水东流、净水北送”,既义不容辞的政治担当,更是加快建成支点的水利责任。要立足水资源禀赋优势,在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中筑牢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根基。

强化工程体系主体作用,提升流域防洪底板。担负起长江防洪主战场重要职责,优化长江、汉江、清江防洪体系,加快推进姚家平水利枢纽建设,实施长江干流(湖北段)堤防提质升级、汉江干流等重要支流治理。统筹干支流防洪体系建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和应对超标洪水的韧性。全力推进国家蓄滞洪区建设,加快重点洲滩民垸整治,加强中小河流、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强化城市水利工作,提高防洪标准和排涝能力。

强化国家战略水源地保护,主动扛起使命担当。推进三峡(坝区)统筹发展和安全综合试验区、丹江口库区(湖北)绿色可持续发展先行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政策,谋划布局库区治理保护等一批重大水利项目,提高国家水网重要节点调蓄能力。加强库区危岩崩塌等地灾防治,协调推进三峡水库综合管理,强化库区一体化执法、网格化管理,完善库地联动机制。

强化百库千湖联调联动,擦亮千湖之省底色。统筹禁渔、治岸、增绿、活水,一体推进湖库防洪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深入开展湖泊堤防防洪达标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补齐完善重点湖区和病险水库防洪短板。谋划实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加强水库库容管理,提高湖库调蓄防洪能力和空间安全韧性。全面加强洪湖等国家重要水体水生态综合治理,打造践行“两山”理念洪湖样板。

强化河湖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修复,绘就人水和谐美丽画卷。全面落实长江大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任务,深入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常态化开展河湖库“清四乱”等行动和“关爱山川河流”等活动,打造“爱我千湖”等志愿者品牌,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严格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和用途管制,强化生态水量调度和监管编制实施《湖北省幸福河湖建设实施方案》,增强河湖自然修复保护治理能力。

打造水利改革发展示范区

湖北江河湖库水体多样、工程种类齐全完备、发展阶段适中,湖北省江河干堤长度、大型水库座数、大型排灌泵站装机容量、分蓄洪区数量和容积均居全国首位。立足水利设施体系健全优势,以水利改革发展示范为支点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加快推进水利关键领域改革。坚持“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加快推进水利“三资”管理改革,全面清查水利国有资源、资产和闲置低效资金拓展“三资”“三化”转化实践路径,稳步推进水资源“趋利避害”,做好水工程科学建设和盘活大文章,推广水权交易、山塘综合利用、水土保持林下经济、碳汇交易等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成熟做法,探索实施水利REITs试点。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在投资方面创新“政府社会资本”合作机制,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通过募、投、建、管一体化参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在融资方面深化“财政金融”等政银协作机制探索实施取水贷、节水贷、绿电贷等债权融资方式,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等股权融资方式,水域经营权出让等特许经营融资方式

持续壮大水利产业集群。优化水利营商环境,深化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改革,探索实施水利项目招商、展销。支持湖北省水发集团做大做强,指导企业战略定位及产业孵化、投融资等功能作用充分发挥,打造以水发集团为航母的水利产业集群。鼓励非常规水利用、滨水旅游等新业态。推进汉江节水型流域建设,落实国家节水产业支持政策,促进节水“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打造更具辐射力的湖北节水产业集群。

加快培育和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统筹传统水利、现代水利、未来水利并联发展,加快传统水利设施智能化改造,优化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水利制度、政策、科技、方法创新,深入实施数字赋能行动,提高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数智化水平深化开放协作、跨行业协同,加强智慧水利、绿色低碳等关键技术攻关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未来产业布局提供应用场景和要素保障。

大力实施“河湖”产业倍增行动。整合河湖库资源,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和开发利用,大力实施“河湖”旅游等产业创新模式,协同布设沿河旅游线路、环湖绿道,打造河湖风光带、山水景观带,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持续推进“河湖”与影视、教育、出版、游戏、服务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开发河湖IP

打造以抗洪精神为核心的水文化高地。深入挖掘抗洪精神、长江文化、荆楚治水文化的时代价值,开展全省水利遗产普查专项行动,建立红色水利工程保护名录,配合实施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水利文化板块建设,协助做好长江博物馆等标志性项目建设。指导地方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搭建具有长江流域特色的水文化建设平台。讲好新时代治水故事,持续推出国家级水工程文化融合典型案例。

打造流域协同治理创新引领区

依托长江流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流域省际协作机制等平台,推进湖北水利+”出圈,加强长江流域东西协作、中线工程南北合作、中部地区组团发展,在协同治理中释放支点势能,打造流域区域协同治理创新样板。

全力打造长江流域防洪核心阵地。发挥长江流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在湖北的地理、组织、指挥、功能等优势,强化长江流域防汛抗旱湖北担当、湖北作为、湖北贡献,统筹“一江两湖两库”风险联防联控,优化流域区域防洪减灾布局,打造中部地区行业协作示范,提升湖北水利影响力、协同力。

不断深化南水北调水源地联动协作。发挥长江及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等工程在国家水网中的作用,深化南北之间水资源联系和互补。立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安全保障核心地位,加强受水区、水源区在水资源保护、调配、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建立完善鄂豫陕跨省界河湖管理保护协作机制,推进环丹江口库区政企协作,探索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省际生态补偿机制,争取京津冀等受益地区反哺水源地生态建设。

积极推动河湖跨界共治共管。发挥河湖长制平台协同作用,完善跨界河湖“联席联巡联防联控”机制,配合长江委、淮委办好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落实长江流域河湖长制协作、丹江口水库及上游地区跨省河流联防联治工作机制,开展跨省河湖联合巡查活动,推动汉江、淮河流域一体化治理,努力打造中部水利合作样板。


上一篇:
下一篇:

电话:027-87275763

传真:027-87301015

邮编:430070

邮箱:hbsy_bgs@163.com

首页| 公司概况| 新闻中心| 经营发展| 科技人才| 党群天地| 职工风采|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南街珞狮路290号 鄂ICP备202201104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5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