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安澜现代水网正从蓝图变实景
近百个重大项目将进一步推动湖北治水现代化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艾红霞 通讯员 孟梦 高媛 实习生 袁旻
千湖之省,百川之地,水是湖北发展的最大资源禀赋,治水历来是湖北天大的事。
9月9日,湖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收官‘十四五’ 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省水利厅党组书记、省湖泊局局长张俊勇介绍,“十四五”以来,湖北成功应对2021年、2023年汉江秋汛,2024年长江、汉江4次编号洪水,以及唐白河流域1975年以来最大洪水等重大汛情;并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抗旱作用,2022年成功抵御1961年以来最严重气象干旱。
“十四五期间,全省水利建设投资预计超3000亿元,居全国前列。目前,国家水网主骨架与省级骨干水网持续加密,县市“局域水网”逐步畅通,“荆楚安澜”现代水网正从规划蓝图一步步转化为实际图景。
张俊勇介绍,立足现有基础,湖北已谋划 “十五五” 水利蓝图:推进重大项目近百项,计划投资3500亿元,这些项目将进一步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完善水资源配置网络体系、完善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完善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夯实民生水利保障体系、完善水利现代化治理管理体系,为湖北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十四五”投资3000亿元建设现代水网
8月31日,引江补汉工程迎来节点——位于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的下游消能防护区完工并启动充水,较原计划工期提前一年,为项目取水口后续建设按下“加速键”。该工程作为国家“三横四纵”水网主骨架,建成后将实现三峡与丹江口水库“握手”,使中线工程北调水量提升至115.1亿立方米。
与此同时,位于恩施市屯堡乡马者村的姚家平水利枢纽眼下正在抓紧施工,总投资66亿元的工程是清江流域重要的控制性工程,也是我省构筑“荆楚安澜”现代水网的重要项目之一——在峡谷间,要浇筑175米世界第一高的碾压混凝土双曲拱坝。工程建成后,将大大提高恩施市城区的防洪标准。
这两大工程是湖北水网建设的缩影。2022年8月湖北成为首批省级水网先导区,围绕“三江千湖,北送东流”格局,谋划4类157个重点项目,构建全域水利保障体系。
“十四五”期间,湖北水利建设投资预计超3000亿元,居全国前列,国家水网主骨架、荆楚安澜骨干网正在织密织牢。张俊勇介绍,引江补汉工程全线提速,杜家台等长江重要蓄滞洪区建设加快,长江中游防洪体系更加完善,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通水运行,姚家平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进展顺利,水资源配置能力大幅提升。
作为水网“最后一公里”,县市“局域网”进一步畅通、灌区现代化建设改造正加快推进:十堰鸳鸯池水库等重点中型水源工程建成,新增供水3亿立方米,可满足150万人年均用水;武穴北灌区新建扩建项目大金刘元隧洞工程,采用盾构技术自动掘进,效率与安全双提升。
超千万农村人口实现饮水升级
“襄北水厂通水后,水压足、水质清!”汉川市新堰镇六合村村民段三华拧开水龙头的笑容,折射出湖北农村饮水工程的实效。总投资5亿元的襄北水厂是全省农村供水重大水利项目之一,共整合关停13个乡镇水厂,惠及40余万群众。
在潜江市,当地依托西南片区引调水工程,通过城区泽口水厂将优质的汉江水源,输送至张金镇等偏远区域,加速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
这些供水工程,正是湖北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生动缩影。“十四五”期间,湖北实施79个农村饮水提标升级项目,推动59个县(市、区)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1000余万农村人口实现饮水升级,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规模化供水覆盖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水利工程的效益发挥,离不开长效的管理机制。在武穴市中心水厂数字孪生总控室,水质数据与设备状态实时跃于屏上,这种“云端治水”模式已成为湖北水利管理新常态。
事实上,不仅仅是在农村供水领域,数字赋能已成为新阶段治水的必然要求。
张俊勇介绍,“十四五”以来,湖北不仅建成智慧江汉平台一期、河湖长制、荆楚水库等管理平台,漳河、兴隆等数字孪生试点工程投用后,防汛抗旱调度管理更加高效。
数字孪生水利建设起势发力,湖北水利改革发展也在向纵深推进。为激活水利资源价值,湖北率先启动水资源水工程资产化改革,目前全省水权交易单数、水量已分别位列长江流域省市第一和第三。
20个省级幸福河湖加快建设
湖北因湖而兴,因湖而盛,“千湖之省”是湖北的一张亮丽名片——列入省级名录保护的湖泊有755个,等级以上河流4230条。众多河流湖泊赋予湖北丰富的水资源,同时也给管护治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十四五”以来,湖北如何进一步保护好湖泊、发挥水优势、彰显湖泊魅力?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快建设幸福河湖。”张俊勇介绍,全国幸福河湖建设试点项目莺河已高标准建成,磁湖等20个省级幸福河湖加快建设,“十四五”以来,湖北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363平方公里,恢复五大湖泊水面面积245平方公里,东湖、金湖获评长江经济带最美湖泊,汉江、清江入选全国最美家乡河。
眼下,越来越多的河湖重新焕发生机。
在恩施州冷水河流域,通过入河排污口整治、河道采砂规范、非法捕捞打击等行动,水质常年稳定在地表水Ⅱ类标准;天门市积极开展重点河湖综合治理工作,张家湖、华严湖逐步重焕生机,曾经离去的白鹭等水鸟重新归来,构建起充满生机的生态群落。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库区总面积1058平方公里,岸线长达2313.2公里。十堰市委常委、副市长高红民介绍,为守护这一泓清水,十堰与上游建立鄂豫陕及汉中等“三省五市”联防联控机制,目前,十堰市组建2000多支环保志愿队,“人人都是守井人”理念深入人心,丹江口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标准及以上。
湖北水利“十四五”成绩单
精准防御特大洪水
有效应对2021、2023年汉江秋汛,以及2024年长江、汉江4次编号洪水和唐白河流域1975年以来最大洪水等重要汛情
成功抗击罕见干旱
2022年成功抵御自1961年以来最严重气象干旱,粮食再获丰收,城乡供水无虞
“十四五”期间,“荆楚安澜”现代水网规划全面落地,预计全省水利建设投资超3000亿元,居全国前列
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改造和建设,增加灌溉面积42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354万亩
建成鸳鸯池水库等重点中型水源工程,新增供水能力3亿立方米,相当于150万人年均用水量
除险加固1636座水库和38座水闸,保障工程安全运行
治理中小河流145条,整治河长2283公里,有效保护了800余万人和800余万亩耕地
实施农村饮水提标升级项目79个,59个县(市、区)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累计改善1000余万农村人口供水条件,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规模化供水覆盖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国幸福河湖建设试点项目莺河高标准建成,慈湖等20个省级幸福河湖加快建设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363平方公里
恢复五大湖泊水面面积245平方公里
东湖、金湖获评长江经济带最美湖泊
汉江、清江入选全国最美家乡河
丹江口、三峡水库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标准及以上
全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连年下降
连续三年在国务院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
率先启动水资源水工程资产化改革,水权交易单数、水量分列长江流域省市第一和第三
部省共建白蚁防治重点实验室挂牌运行;成立了水利北斗、大坝安全监测等3家省级研究中心
(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艾红霞 制图/徐云)
湖北供水管网治理经验获国家推广
湖北日报讯 (记者艾红霞、通讯员孟梦、高媛、实习生袁旻)管网跑冒滴漏,一直是供水领域的“堵点”与“痛点”。发布会上,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谈华初亮出治理的“成绩单”:“十四五”以来,全省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已由10.24%稳步降至9%以内,其中武汉、荆门、利川3 个试点城市通过探索实践,形成“分区计量+智能探漏+管网更新”的治理组合拳,多项经验获得国家层面的推广。
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169家现代化城市自来水厂,持续为2897万余人提供稳定供水服务;供水管网总长达到6.9万公里,较“十三五” 时期增长23%,供水普及率达99.92%。
在全省供水事业稳步推进的大背景下,位于中西部山区县的利川,供水基础设施一直相对薄弱。2022年,利川迎来了关键转机——抢抓全国漏损治理试点城市建设的机遇,并以老旧小区改造为重要突破口,大规模更换辖区内原来老旧、破损的供水管网,并在管网上加装流量计、压力传感计等设备,同时搭建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形成管网电子地图。通过这些物联网设备的数据实时回传,管网运行中的漏损点位等情况一目了然,为精准治理提供支撑。
除了管网漏损治理,二次供水设施老化、老旧管网改造滞后等问题,也是群众长期关注的民生难题。
针对这些痛点,“十四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5000余处二次供水设施的改造与移交工作,推动1.14万公里老旧管网完成更新升级;各地也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武汉、荆门、宜昌等地推进二次供水智能化建设,通过智能监控、远程调控提升二次供水管理效率;黄石、神农架等地推广智能水表,让居民能实时了解用水情况,实现精准计量;襄阳则构建起“双水源+智慧大脑”的应急供水体系,进一步增强了极端情况下的供水保障能力。
十堰规划“守护百库千河”工程确保清水北上
湖北日报讯 (记者艾红霞、通讯员孟梦、高媛、实习生袁旻)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十堰如何持续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发布会上,十堰市委常委、副市长高红民介绍,该市将超过1/3的国土面积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天—空—地”协同智慧监测体系,并计划在“十五五”期间推进“守护百库千河”工程,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1年来,十堰全力守护“国之重器”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稳定在国家Ⅱ类及以上标准,全市优良水体比例连续保持100%。
减少面源污染、守好所有入库口,守牢入汉江最后一道防线,十堰市打出系统治理组合拳:累计治理水土流失7003平方公里,修复废弃矿山202座,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3.86%,构建起全域生态防线。
守护一库清水,智慧监测体系形成三重防线——“千里眼”卫星每3天全域扫描生态变化,“顺风耳”1200路智能探头织密地面监测网,“智慧脑”依托“1+1+N”智慧平台(1个中心、1张图、N个应用),集成200余项实时数据实现精准预警,全方位守护库区水质。
生态保护红利持续释放:去年12月,我省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在丹江口签约,4.86万吨碳汇卖了146万元;今年8月11日,十堰市7条小流域生态产品实现规模化交易,总交易金额近2500万元,同步获得银行意向授信1亿元。
“‘十四五’期间,十堰共实施700多个水网项目,增强调蓄输送能力。”高红民介绍,为应对丹江口水库低水位运行挑战,该市深化研究大宁河调水方案, 目前正加快实施汉江防洪治理、丹江口库区水生态修复、十堰中心城区水资源配置、竹溪鄂坪调水等一批关键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提升水网韧性。
鄂北工程改写“十年九旱”困局
湖北日报讯 (记者艾红霞、通讯员孟梦、高媛、实习生袁旻)历经六年建设、五年运行的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在2022年特大旱情与今夏持续干旱中交出亮眼答卷。9日,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与管理局(筹)党委委员、副局长曾庆春在发布会上介绍,这条总长269.67公里的巨龙已累计惠及沿线220万人。
鄂北工程是全国172项重大节水供水工程之一。工程总投资180.57亿元,从丹江口水库清泉沟取水,止于孝感市大悟县王家冲水库,工程通水后改写鄂北“十年九旱”的困局。当前,这条地下长龙已成为串起工程沿线364万亩耕地、482万人口和千万产业集群的“水脉”,为城镇发展、农业稳产、产业升级注入了关键活水。
让丹江活水穿越鄂北岗地“旱包子”,智慧治水是关键突破。曾庆春介绍,建设者在270公里主干渠构筑起数字神经网——100套水位监测装置如同流动的脉搏传感器,500余台智能监控构成全天候“电子哨兵”,“掌上鄂北”APP则让调度指令实现“指尖秒达”,这个融合物联网、大数据的水利中枢,使得每滴水都带着精准坐标奔涌向前。
碧水东流背后,生态治理更显匠心独运。工程团队完成汉江中下游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湿地生态工程等生态补偿项目,形成绿色过滤带;渠岸陆生生物廊道构建中,1.8万余株乔灌木织就生态绿网,为384种动物营造栖息家园。“我们还在干渠两侧划分水源保护区,高标准建成8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Ⅱ类以上水质稳定覆盖,确保‘一渠清水永续东流’。”曾庆春介绍。
站在新起点,鄂北工程正向“最后一公里”民生工程发力。曾庆春透露,通过延伸供水网络、优化调配机制,未来将惠及更多干旱区域。
TEL:027-87275763 EMAIL: hbsy_bgs@163.com
Copyright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