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工风采 » 水院文苑 »

从祝嘉先生受到的启发
作者:韩忠学    来源:转载《湖北日报》     日期:2011-09-26


今年5月,武汉美术馆为我举办了一次书法展,我听到了很多赞美的话。尤其是武汉美术馆馆长、著名画家樊枫先生很正式地向我说:“从现在起,我们不再把你的书法看作领导书法了,而是看作一位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家的书法!”我觉得这是本次书法展最大的收获。
  尽管我在书法上原来有一些基础,但真正像模像样地练,还是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的事。我临写过很多古代碑帖,有的临写过多遍。我向本地的、外地的老师请教,学到了很多经验和知识;我以书法爱好者的身份向全国各地的书展投稿,作品或入展、获奖,或收入书法集,或被馆藏……因此,本次书法展我的第二个收获就是大家对我认真和刻苦精神的肯定。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邵秉仁先生做诗一首,赞扬我学习书法有扎实的基本功,又不图名利。这首诗是:“艺坛无意苦争春,欲落铅华尽守真。心香一片惟自许,甘同泥土化芳尘。”他说:“忠学同志的书法植根于传统,基本功扎实,脱胎于颜真卿。其楷书和榜书严谨,具有正大气象;行草书既有林散之的散淡洒脱,又有于右任的凝练简洁,特别是书写自己的诗词更为难得。”
  作为一名党政领导干部,我已经圆满地完成了我的使命,并坚定不移走向书法之路。我以认真和刻苦换取了大家的认可。我之于公众,不再是一个喜欢写字的老领导。昨日是领导,今日“书法家”!实现这样一个梦想,我感到无比高兴!
  
  二
  
  然而,近日读了一篇关于祝嘉先生的文章,使我觉得自己实在有点坐井观天。祝嘉的认真和刻苦,或者说一个书法家应有的认真和刻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先引一段介绍:“祝嘉(1899-1995),字乙秋,出生于海南文昌,后定居苏州。自幼酷爱书道,80余载不移初志,呕心沥血,成就卓著,名重海内外。42岁时发奋撰成我国第一部《书学史》,是我国碑学理论在现当代的重要代表人物。书法喜秦汉之质朴,六朝之丑拙,曾精临120多种碑帖,其书真草隶篆俱善,雄强老辣,高古拙厚,举笔横扫,直开胸臆,无雕琢之习,无酸腐之气,一如其人。”
  再举两例说明他的认真和刻苦。
  一是他针对自己笔画枯干、结构疏松的毛病,乃力学《张猛龙》,每晚要写两遍再上床。每遍上千字,一连写了200遍,然后再选汉碑《西狭颂》、南碑《瘗鹤铭》等较肥的字来学习,不几年工夫枯干的毛病全绝迹了,写起来娟秀劲健。
  二是他认为,学一两种碑帖不会成为书法家。他对自己要求极严,临写不及100遍的,不算学过。从商周至明清,所临碑帖在150种以上。而隋以上的120种碑帖,每种至少临写过100遍。特别喜欢的30多种,则甚至千遍。
  
  三
  
  临写古人碑帖是一件苦差事,但离开临写,学书就无从谈起。不仅入门时要临写,而且是终身要临写。所谓向古人学习,入古要深。对学书法的人来说,不可一日不临帖,不可一日不读帖。实际上岂止祝嘉一人,恐怕任何有成就的书法家,无不经历过这样的苦学苦练。我们所熟知的王铎认为“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他说:“铎每日一万字,自订字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通过大量的临写,吸收古人的营养,纠正自身的不足。天天练字,但就是不临习古人,信马由缰,任笔为体,天天重复自己,那就很难有进步。我等以退休之年学习书法,更应急起直追。当然,赶祝嘉是赶不上了,但既然同样是学书法,就应该以同样的态度,同样的精神,庶几可望得到应有的进步。和祝嘉先生相比,我在临写上下的工夫还远远不够。今后,不仅要坚持临写,而且要有足够的强度。每天增加新元素,“苟日新,日日新”,才会厚积薄发,有所前进。读书有感,特记之以与同道者共勉!

上一篇:
下一篇:

电话:027-87275763

传真:027-87301015

邮编:430070

邮箱:hbsy_bgs@163.com

首页| 公司概况| 新闻中心| 经营发展| 科技人才| 党群天地| 职工风采|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南街珞狮路290号 鄂ICP备202201104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5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