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工风采 » 水院文苑 »

宾洪祥:野三关的天河明珠
作者:宾洪祥    来源:综合管理处     日期:2021-08-17

     

野三关的天河明珠

文/宾洪祥

 

        野三关位于湖北省巴东县,北临三峡,南接清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素有“川汉咽喉,鄂西门户”之称。连通宜昌恩施的318国道,横穿镇中心。海拔千米之上,夏日凉爽清新,郁郁葱葱,冬天寒风凛冽,白雪皑皑,被誉为"深山野岭夜明珠"。

        野三关今天成为游客们的避暑胜地,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外,还得力于半个世纪前修建的水利工程。一个是悬挂半空的引水渠,称为“绝壁天河”,另一个是源头水库水流坪,美名“高山明珠“。

        白云之上,悬壁山腰,有一条人工水渠环绕其间,当地人称为“绝壁天河”。四十多年来,天河将水流坪库水源源不断地输送给沿线村庄,哺育一方儿女,灌溉万亩沃土。

        龟山、蛇山、象山、虎山、狮山五座青峰,列屏环抱,一颗浑然天成的“高山明珠”静卧其间,这就是水流坪水库。水天一色,柔波荡漾,清澈透亮,温润如玉,好一个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望着眼前如明珠般秀丽的美景,思绪带我走进上世纪六、七年代那火红岁月,回到九十年代曾在水流坪水库驻工地的难忘时光。


  (一)“绝壁天河”谁开凿

        “绝壁天河”又称水流坪灌区南干渠。巴东县水利资料记载:该渠于1967年6月12日开工,到1978年9月, 25公里干渠全线贯通,历时11年。据说当年施工最高峰时,有近4万名干部群众加入大会战,共开凿岩石100多万立方米。这条媲美红旗渠的人工天河,很少人知道,《湖北省志》(【水利卷】1995年出版)也没有记载,可见名气小多了。

        名气小,并不能掩盖当年创造的奇迹。上世纪50年代,巴东县水布垭至清太坪一带,万亩梯田“十年九难收”,人畜饮水极为困难。1967年,正是战天斗地、豪情万丈的年月,当地百姓产生了大胆想法,修渠引水,彻底解决干旱难题。

        这条渠既要满足沿线所有村庄的需水要求,又要能够自流。经初步勘测设计,唯一的方案只能是在陡峭的岩壁上开凿一条人工渠。渠源头为水流坪,经“牛栏门”、牛眼睛窝、刀尖岩、硝洞岩、干沟岩、香水岩、谭家湾、邓家坡、铁匠坪、水洞岩、柳湾等地,将水送至水布垭、清太坪等十多个村庄。渠道设计成两米宽两米深,每千米下降一米,每隔500米设计一个小分水闸,放水入稻田;或设置管道供人畜饮水所需。

        由于水渠所经路线,大多为悬崖峭壁,加之地处偏远,海拔又高,没有设施,只有人力,开凿水渠,难度可想而知。当年有一首民谣这样描述:山羊无处走,乌鸦无处落,上看帽子掉,俯首心直跳。在那艰苦的年代,数万巴东儿女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叫日月换新天” 的大无畏精神,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炸药自己制,没有水泥用石灰。历时十一载寒暑,英雄的土家儿郎终于创造了传奇。

        今天当我再一次走在“绝壁天河”窄窄的堤上,望着长长渠道延向前方,许许多多的疑问浮上心头,当年数万人同时施工,夏天炎热,冬天冰冻,不是一天一月一年,而是整整十一年呀,他们是如何度过的?他们吃什么?住哪里?

        要在绝壁上开凿水渠,民工自然不会飞檐走壁,他们发明了“站笼子”打炮眼方法。用韧性极强的栗树制成两米长、一米五宽的笼子,在岩壁顶端布牢梅花桩,拴上多根吊绳和安全棕绳。施工时,三个民工坐木笼下至作业点,两人抡锤锤,一个握钢钎,打好一个炮眼后,就往旁边移,接着打下一个。炮眼打好后,装药,导火引线要长,火点着后,民工即快速被拉上岩顶。

        为了形成连续完整的水渠,除了开凿岩壁,还要跨越地质脆弱带、山体垮塌段,还会遇到天然沟壑、大溶洞,如何克服这些难题,学问大着呢!

        我抬头仔细辨认岩壁上依稀可见的标语:“踏云顶天修水渠,悬崖绝壁炼红心”,艰苦创业把水引,赤胆忠心好儿郎。”可见当年是何等的惊心动魄、惊天动地!十一年里,先后有14位民工牺牲在天河工地上,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二)源头活水何处来

        “高山明珠”水流坪水库是“绝壁天河”的活水源头。水库流域面积17. 73平方公里,库区呈长条形,东西长3300米,南北宽90~350米,库底平均海拔1080米,总库容达740万立方米。库区南、北、东三面环山,有似一枚橄榄型“明珠”静静躺在群山怀抱。东侧库尾有“石莲洞”暗河汇流入库,据说在清乾隆间,有学士作《石莲赋》云:其石莲洞,石,山之骨也;莲,花之君子也。石而莲焉,则刚劲而文明也,洞以石莲而彰,石莲以洞而永。

        水流坪水库位于喀斯特地貌,岩溶发育。1969年冬,当地政府组织力量在回龙寺动工筑坝,1970年底大坝建成并下闸蓄水,水库正常运行12年。到1982年下半年,左坝坡发现有三处漏水,采用封堵处理后,水库又正常运行五年。1987年11月,发现副坝前“牛角尖”部位有较大的漏水洞。从1988年至1992年,一直采取局部封堵,均不解决问题,只能保持低水位运行。

        1994年8月,我院接到水库封堵勘测设计任务,因此我与水流坪水库有了结缘。

        这个工程在《湖北水利大事记》里没有记载,在此简要介绍勘测设计方案,为湖北水利史补漏。

        封堵一个或几个漏水洞是容易的。这个项目的难点在于:水库蓄水后,会不会在封堵洞的旁边出现第二、第三个甚至更多漏水洞。设计必须回答:到底有多少漏水点?漏走的水流向何方?封堵后到底能不能蓄住水?还有没有别的通道?

        为了确保资料的准确性,我从档案室借来《湖北省巴东县水流坪水库堵漏工程初步设计报告》(1995年11月定稿),仔细查阅核对。报告记载:1994年9月,我们去现场察勘时,已经发现漏水洞58个,直径1.0米左右漏斗7个,漏水竖、横缝38条。

        我院地质工程师千枝柏带着一名助手,走遍库周边每一处泉眼,每一个漏水洞,走访当地百姓,分析全部钻孔资料,经过近二个月的勘察工作,以极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得出以下结论:

        水流坪水库坝下游东西走向的“回龙寺——牛拦门”冲沟在地形上是坝基产生渗漏的唯一缺口,冲沟内落水洞、溶蚀漏斗、溶洞、岩溶塌陷串珠状分布,坝基下渗流都汇集到“牛角尖“——枫溪沟地下暗河,以岩溶管道形式形成集中渗漏,流向磨刀河河谷。而库盆具有良好的封闭条件。

        1994年11月16日,设计院的地质、水工专家们共商方案比选,尚全信高工让我重点汇报。最终形成以下结论:同意地质专业得出的结论。同意实施铺、堵、截综合处理,采取重点突出、全面防渗加固。

        实际采用的设计方案简要叙述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坝前库底漏水洞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铺盖防渗,并辅以土工膜将库底防渗范围扩宽。主要漏水洞采取掏挖,回填素混凝土至清基面高程,并设通气管。其上设混凝土铺盖,铺盖下设垫层、上夯填粘土。对于“牛角尖”主要漏水洞,尽可能掏挖至基岩面,后回填素混凝土至建基面高程,并设通气管。

        本工程于1995年3月和10月分别被省水利厅、省计委批复。总投资约500万元。1995年汛后即开始施工,一个枯水期完成。虽然工程比开凿“绝壁天河“简单多了,但如果施工质量不能保证,再好的设计也是纸上谈话。因此在实际施工中,我一直住在工地上,每天从下游的溶洞通道爬进去,检查”牛角尖“开挖情况,那真是掏挖,一点点掏出充填的碎石及泥沙,全部清基至新鲜岩石,再用手推车从溶洞运送混凝土,施工面极窄,为保证质量,我就旁站监督浇筑质量。正是当年的坚守,才有现在的长久安全运行。

        在那些驻工地的日子里,特别是冬天,大雪覆盖了山林田埂,压弯了丛灌与竹枝。当我走在去工地的路上,虽坡陡路滑,并不以为苦,只因眼前景好似诗与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心中有微微喜悦。

 

(三)人间奇迹一幅画

        “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河明珠,如今已成为野山关的亮丽名片。当游客们行走在狭窄渠堤上,就如同行走在悬崖峭壁间,时明时幽,时旷时仄,处处涉险,步步惊心。不知他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知不知道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

        半个世纪前,“绝壁天河”那场在巴东水利史上前无古人的会战,原始手段的开山凿石,震耳欲聋的爆破轰鸣,身手敏捷的彪悍民工,云端劳动的竞赛场面,仿佛就在眼前。那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更是一个传奇故事、一曲艰苦创业的颂歌。

        故地重游,我又一次站在大坝之上,望着眼前的水流坪,碧水倒影云灿霞铺,波光映射青篁翠涛,驻足倾听,悠扬的龙船调穿林渡水而来,仿佛传说中的天堂。眺望远方,涓涓甘泉缓缓流淌,滋养农田村庄,年年水旱从人,处处稻浪飘香,光荣与自豪油然而生长。

        “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绝壁天河与明珠,人间奇迹一幅画。

上一篇:
下一篇:

电话:027-87275763

传真:027-87301015

邮编:430070

邮箱:hbsy_bgs@163.com

首页| 公司概况| 新闻中心| 经营发展| 科技人才| 党群天地| 职工风采|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南街珞狮路290号 鄂ICP备05022459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542号